摘要
关于是否让女儿习钢琴,我和英国先生一直持不同意见。我说:“这可是古典艺术。”他说:“古典有时候意味着过时,落后。钢琴在这里早就过时了。”
我将信将疑,钢琴高贵而优雅的形象萦绕我多年,先生的话也许只是片面的个人之辞。
我家好朋友布朗妮家餐厅里就摆了一台钢琴。她是英国典型的中产家庭出身,受教于私立学校,今年不过三十五,可已是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Eurostar(欧洲之星)火车便是她手下的项目。我每次看到那架钢琴,总是羡慕万分。不过布朗妮从来没有让孩子们展示过钢琴才艺,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地问道:“你家孩子一周学几个小时的琴?”她笑笑说:“他/她(俩)哪有时间学?”“周末呢?”“周末Tobi有很多橄榄球比赛;Emily要去上体操课,过几个月还要上游泳课。 “那你买这钢琴做什么?”“这是我小时候用的,我妈要放在我这里,我也没办法。”
我家所在地Portishead,据称是全欧洲建设速度最快的一个海边小镇,过去十年,幢幢新型公寓拨地而起,如果钱足够多,带大花园的房子也随你挑。于是大量中产阶级涌入,而且50%是有孩子的家庭。这里设有各种孩子的娱乐课程:游泳、足球、网球、体操、跆拳道,等等。可在中国国内遍地开花的钢琴中心,我一个也没见过。
我慢慢发现,我家先生还真不是蒙我,年轻一代的英国人对钢琴的确没什么兴趣。家里摆放着钢琴的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比如我家邻居Gordon,今年七十五岁,牛津大学哲学系毕业,他家厅里就摆着一台很陈旧的上了年纪的钢琴。据说这琴还是他父母那个年代买的,也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好是钢琴在英国最火红的时期,家家的厅里都以摆放一台钢琴为荣。据说那时英国的钢琴比马路上的汽车还要多;还有一种更夸张的说法“那时的钢琴比浴缸还多”。
这八十年前的热潮现在由华人社会接棒,除中国以外,在许多英国华人家里,钢琴的地位仍是置高无上。因为看看身边的朋友,习钢琴的家庭大都是华人背景:Junior是英国西南部一豪华中国餐厅的老板,是华人移民马来西亚的第三代,自己三十年前来英国留学。他的两个女儿能四手联弹,Junior每每谈起这就骄傲得不行。Linda两口子来自北京,家里三个孩子都习钢琴。
我从前读博士时,曾经在一家著名私立学校兼职教中文。记得在学校的音乐会上,表演钢琴或小提琴独奏的都是获得学校音乐全奖的亚洲学生,本地英国学生参加表演的大多是摇滚乐队。那时我以为是亚洲学生过于优秀,现在想起,可能真正原因是钢琴这类古典音乐在英国已是日落西山,学习人数日渐稀少,能够有能力参加竞争的英国学生廖廖可数。
再看郎朗为什么可以红遍西方?他这个年纪的西方年轻人还有几个把兴趣和时间花在钢琴上?除去超凡技艺外,郎朗的运气还真不错:虽然英国习琴的人少之又少,可欣赏钢琴的听众还在。再过二十年,等连欣赏的人群也慢慢消失了,再好的琴艺,在英国可能也无用武之地了。
我的朋友肖荻,十年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获得伯明翰音乐学院全奖,赴英深造后留校任教,她的学生大都是亚裔。对于钢琴在英国的落寞,她体会最深:“在这里,钢琴就象是中国的京剧。”
今年早些时BBC曾报道说,英国每年只能卖出四千台钢琴。今年二月,伦敦著名百货公司哈罗兹终于关闭了其有118年历史的钢琴售卖厅。
文章来源:BBC 英伦网
我从前读博士时,曾经在一家著名私立学校兼职教中文。
关于是否让女儿习钢琴,我和英国先生一直持不同意见。我说:“这可是古典艺术。”他说:“古典有时候意味着过时,落后。钢琴在这里早就过时了。”
我将信将疑,钢琴高贵而优雅的形象萦绕我多年,先生的话也许只是片面的个人之辞。
我家好朋友布朗妮家餐厅里就摆了一台钢琴。她是英国典型的中产家庭出身,受教于私立学校,今年不过三十五,可已是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Eurostar(欧洲之星)火车便是她手下的项目。我每次看到那架钢琴,总是羡慕万分。不过布朗妮从来没有让孩子们展示过钢琴才艺,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地问道:“你家孩子一周学几个小时的琴?”她笑笑说:“他/她(俩)哪有时间学?”“周末呢?”“周末Tobi有很多橄榄球比赛;Emily要去上体操课,过几个月还要上游泳课。 “那你买这钢琴做什么?”“这是我小时候用的,我妈要放在我这里,我也没办法。”
我家所在地Portishead,据称是全欧洲建设速度最快的一个海边小镇,过去十年,幢幢新型公寓拨地而起,如果钱足够多,带大花园的房子也随你挑。于是大量中产阶级涌入,而且50%是有孩子的家庭。这里设有各种孩子的娱乐课程:游泳、足球、网球、体操、跆拳道,等等。可在中国国内遍地开花的钢琴中心,我一个也没见过。
我慢慢发现,我家先生还真不是蒙我,年轻一代的英国人对钢琴的确没什么兴趣。家里摆放着钢琴的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比如我家邻居Gordon,今年七十五岁,牛津大学哲学系毕业,他家厅里就摆着一台很陈旧的上了年纪的钢琴。据说这琴还是他父母那个年代买的,也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好是钢琴在英国最火红的时期,家家的厅里都以摆放一台钢琴为荣。据说那时英国的钢琴比马路上的汽车还要多;还有一种更夸张的说法“那时的钢琴比浴缸还多”。
这八十年前的热潮现在由华人社会接棒,除中国以外,在许多英国华人家里,钢琴的地位仍是置高无上。因为看看身边的朋友,习钢琴的家庭大都是华人背景:Junior是英国西南部一豪华中国餐厅的老板,是华人移民马来西亚的第三代,自己三十年前来英国留学。他的两个女儿能四手联弹,Junior每每谈起这就骄傲得不行。Linda两口子来自北京,家里三个孩子都习钢琴。
我从前读博士时,曾经在一家著名私立学校兼职教中文。记得在学校的音乐会上,表演钢琴或小提琴独奏的都是获得学校音乐全奖的亚洲学生,本地英国学生参加表演的大多是摇滚乐队。那时我以为是亚洲学生过于优秀,现在想起,可能真正原因是钢琴这类古典音乐在英国已是日落西山,学习人数日渐稀少,能够有能力参加竞争的英国学生廖廖可数。
再看郎朗为什么可以红遍西方?他这个年纪的西方年轻人还有几个把兴趣和时间花在钢琴上?除去超凡技艺外,郎朗的运气还真不错:虽然英国习琴的人少之又少,可欣赏钢琴的听众还在。再过二十年,等连欣赏的人群也慢慢消失了,再好的琴艺,在英国可能也无用武之地了。
我的朋友肖荻,十年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获得伯明翰音乐学院全奖,赴英深造后留校任教,她的学生大都是亚裔。对于钢琴在英国的落寞,她体会最深:“在这里,钢琴就象是中国的京剧。”
今年早些时BBC曾报道说,英国每年只能卖出四千台钢琴。今年二月,伦敦著名百货公司哈罗兹终于关闭了其有118年历史的钢琴售卖厅。
文章来源:BBC 英伦网
目前评论:0 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