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完美型 之所以将这一类型的问题放在第一个,
第一种:完美型
之所以将这一类型的问题放在第一个,是因为这样的问题一般家长自己很难发现,因为追求完美其实看上去是没有问题的。
完美型的家长一般自我修养与要求都很高,自我约束能力强,对待事物的细节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待孩子的学习上也同样如此,很多完美型的家长都会陪同孩子上课,一起学习,希望回家更好的起到一个陪练老师的作用。
比如今天老师教了一个断奏手型,家长在课堂上一同掌握了动作的要领,回家后如果孩子表现的不如上课有老师指导时那么好,家长容易表现出责备,嫌弃的语气,轻则罚弹数遍,重则大声斥责,如果孩子是长期未改的问题出现时,往往愈发不可收拾。
又比如,今天老师教了一首玛丽有只小羔羊,要求是节拍正确,速度稳定,手型保持好,结果孩子在回家练习中发现注意了节拍,手型就出问题了。注意了手型,节拍上又会不连贯,家长就会一会儿提醒节拍,一会提醒手型,变的两头忙,要是练了几天还是如此,一般完美型的家长就会开始着急,并且一定程度上惩罚孩子了。
这样子的教育方式问题在于,首先没有尊重幼儿喜欢在玩耍中学习的天性,然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记忆发育能力,是否足够达到在短时间内就能记住老师的众多要求,并且延伸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最后规范的完成动作中的种种细节。很多对于成年人来说,非常简单的一个动作,在幼儿看来,实际上要分解为若干个小的信息点,在记忆住这些信息点的前提下,再由大脑支配完成一连串的动作要求。
这个能力,其实正是我们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学到的最重要的能力,而完美型的家长因为自身学习能力强,自我要求高,往往不会明白,简单的要求,其实也包含了若干个信息组成。而孩子没有做到,其实是在某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只有再深层次的去思考具体出问题的环节,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技巧。这个过程十分艰难,需要耐心与细心。
第二种:随意型
将这一类型的家长放在第二位,是因为这一类家长在整个琴童家长中,所占比例最大,影响范围最广,问题种类最多。
随意的类型有很多,比如:1.上课频率随意,请假随意。2,在家练习时间随意。3,对老师提出的要求随意。4,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随意。等等。
世界上不存在不关心自己子女的家长,而之所会有那么多的家长对待孩子的钢琴学习报以随意的态度,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学习钢琴不走专业的道路,只是爱好学习,我们都是业余学习的,所以就随意一点吧。
对于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在我看来,无论以后是否会走上专业的道路,在初学阶段,家长与老师都应报以认真,谨慎的态度。因为在4-6岁这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思维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孩子会主动吸收身边任何一个信息,而对于还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是非观的孩子来说,家长时刻都需要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以帮助孩子正确的是非观的形成,任何一个错误的方式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
比如今天有一点点的咳嗽,或者是天气有些不好,但是在不影响出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问孩子你能不能坚持去上课,任何事情只有懂得坚持才能做好,如果孩子说没问题,那么应该夸奖,并且努力帮助孩子理解坚持的含义,将学会坚持这一颗小树苗种在孩子的心里,等到十年后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相信会撑起孩子的一片天。
第三种:隐身型
这一类的家长往往事业缠身,老师很难碰见,有时连打个电话都难,孩子的所有学习都交给了学校与老师,家里只有爷爷奶奶负责接送。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这一类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大多数的70后80后的家长正是事业发展的高峰期,无暇顾及到孩子的学业也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做法本身是不可取的。
其原因有二:
1,隔代情更亲,大多数的爷爷奶奶都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的,这是无可或非的,但是往往很多的长辈们很难把握疼爱与溺爱的分别。无法准确把握的原因一个是亲情,一个是精力。亲情浓与血的概念在长辈中是很强烈的,而且在旧的社会环境下,吃过苦的长辈们更希望把好的都留给孙辈们,害怕孙辈们吃一点苦。另一个原因是孩子的精力旺盛,往往不依不饶的哀求下,精力不足的长辈们自然就败下阵来。长此以往,基本就是孙辈们说什么就什么了,这样不利于孩子正确的自我定位,自我价值观的形成。
2,受到知识结构的影响,长辈们通常在行为能力,思维能力上不善于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培养,虽然可以在道德行为规范上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但是往往老师指出的问题,涉及到一些思维模式方面的时候,就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比如有的孩子在弹琴的时候喜欢弹快速,而老师要求的手型在快速中是无法正确保持好的,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口头上责备孩子速度不正确,往往孩子不可能改变,因为往往速度上的过快是由孩子内心的活跃浮躁与不细致造成的,要想让孩子改变只有先用温和的语气在情绪上安抚,让孩子不急躁,然后告诉孩子老师的要求是什么,最后告诉孩子宁可少弹正确的几遍,也不要毫无意义的把错误重复若干遍。这样子的教育方式,往往在长辈中很难落到实处。
所以,希望广大的隐身型家长,都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予孩子应该得到的那份关怀与关爱。
第四类:蜜糖型
蜜糖型的家长遵循的一句话就是,聪明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一般的口头禅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个你都能行,妈妈太佩服你了等等。本身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需要不断的鼓励与支持,也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孩子才有前进的动力与信心。但是,再好的灵丹妙药也必须考虑对症下药这个前提。这里指出的问题,就是药不对症,滥用夸奖之后的后果。
比如,一个学到拜厄下册的5岁半小朋友,老师的要求中会有很多细节,比如控制速度,控制右手的乐句呼吸,表现出音乐中的基本强弱关系,还包括纠正一些错误的习惯动作等等。而老师发现孩子每次的回家都没有按照上课时提出的要求来练习。老师在批评指正中,发现孩子还表现出一种洋洋得意,不以为是的神情。后来在跟家长沟通当中,发现家长正是属于蜜糖型的。平时在家里对孩子的要求过于的简单,只要求今天练习多长的时间,或者多少遍,完成之后就答应孩子去吃自助餐或者玩ipad,长期的物质引诱教育方式,还有跟孩子目前程度不相配的标准,让孩子无形之中形成了对自己低标准要求的模式,在可以简单付出就得到奖励的诱惑下,人的惰性会放大到极限,这时候,任何一个对他高标准要求的人都不会成为他的朋友,自然老师的话已经可以当成耳边风了。
这样的例子不多见,但是也并不罕见,蜜糖型的家长需要明白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的好的规章制度都需要正确的实施细则。在夸奖的教育模式下,最关键的是衡量何时应该夸奖,怎样制定夸奖的标准,以及奖励的轻重。并且,物质奖励的方式只适合在幼儿时期,或者事物发展的初期多次使用。过长时间的频繁使用物质奖励,只会让孩子的物欲心理膨胀,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编后语:这是一篇摘是百度贴吧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也非常贴心现实。应该经常看看,对照自己在孩子学钢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更多宗“罪”请看:细数琴童家长常见的七宗罪以及危害(5-7)
目前评论:0 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