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名曲100首---肖邦 谐谑曲 No3 Op39 (063 )

摘要

肖邦谐谑曲作品分析     谐谑曲这一体裁是贝多芬继承海顿

肖邦谐谑曲作品分析
    谐谑曲这一体裁是贝多芬继承海顿、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再经过发展而成的形式。在贝多芬以后,谐谑曲常用于交响曲、奏鸣曲或室内乐套曲中,作为取代小步舞曲的一个乐章。肖邦发展了这个题材,将谐谑曲写成独立的、较大型的钢琴曲。贝多芬的谐谑曲充满兴高采烈的机智或具有精神的力量;门德尔松的谐谑曲更多地写童话般的境界;肖邦的谐谑曲则表现戏剧性或哲理性的激情,大多不限于谐谑、嬉戏,而有着更深刻的思想感情和宏大的气势。

    李斯特认为肖邦的练习曲和谐谑曲最能说明他自己阴郁的一面,他说:“他的多数练习曲和谐谑曲,都在表明激烈的愤怒及绝望的情绪,时而会有辛辣的讽刺,顽固的自尊。他的音乐所具有的阴郁的侧面,并不像他那优美的诗一般的曲调那样被人理解,也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肖邦个人的性格也因此成为人们误解的最大原因。肖邦为人亲切,彬彬有礼,才貌双全,内向恬静,经常地会表现出快乐的样子来。”

    b小调第一谐谑曲Op.20
    这首谐谑曲创作于华沙起义失败不久,它充分体现了肖邦对祖国沦亡的悲愤和焦虑不安的心情,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乐曲中充满了史诗般的气势,根本没有诙谐性。一开始的两个大胆的不协和和弦,曾经大大地震惊了肖邦时代的人们。音乐好象是在尖叫、呐喊,既有悲痛、失望的哀鸣,又有愤慨、抗议的激情。
乐曲中出现一长段缓慢如歌的抒情乐段,采用了一首波兰古老的摇篮曲,像是对亲爱的祖国的回忆,也像是祖国母亲在安抚着她那些心头满是创伤的儿子。但是乐曲后来几次出现的不协和和弦,终于打断了这个美梦。最后进入不断挣扎、搏斗、渴求的情绪之中,直到结束仍然未看到光明的前景。
 
    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Op.31
    这是肖邦四首谐谑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唯一具有谐谑性质的谐谑曲。它没有第1首的悲剧性冲突,而有一定的幻想性和戏剧性,也不乏抒情、歌唱性的优美段落,因此,成为经常被演奏、最受欢迎的一首。舒曼说:“这首谐谑曲热情的性格,使人想起以前肖邦的同类曲子,非常富于魅力,把简单、容易、大胆、可爱、憎恶都溶于一炉,把它比拟为拜伦爵士的一首诗,并非是不恰当的。”
 
    升c小调第三谐谑曲Op.39
    作品完成于1839年夏天,在情人乔治·桑家里。这首谐谑曲的主题素材精练、结构简明,全曲基于主题与两个副主题强烈对比的音乐形象。主题坚毅、挺拔、用双八度齐奏。速度转慢的第二主题在降D大调,有圣咏合唱的风格。全曲在富有多种优美转调的变化中进入再现部,最后在激烈而热情的尾声中结束。
 
    E大调第四谐谑曲Op.54
    肖邦晚年健康每况愈下,但他的精神、感情并不随之虚弱,相反地却相当坚强,这一点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觉出来。这首最后的谐谑曲,比他在八年前发表的第一谐谑曲更为优异、轻快,也隐藏着幸福的情绪,其乐思单纯、明朗,没有前三首那样华丽而富于幻想性。乐曲的主题活跃轻巧,中段的主题旋律纯朴如歌,尾声是全曲中最优异的,不论是技巧还是内容都达到了颠峰。

Scherzo No.3, Op.39 (Chopin, Frédéric)。

Ramzi Yassa 演奏 :


目前评论: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