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琴童和家长与钢琴教师双方是什么关系呢?消费者与服务商;师徒?我看,现状是消费者与服务商的关系。当主导教学的服务方遇到是“上帝”的消费者,似乎双方都不太容易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角色。
先看教师这方:
教学中本该教师对家长的不切实际要求,甚至错误的决定,需要解释并拒绝的,却妥协,违心“遵从”。教学的规律,原则在消费者面前统统不复存在。
比如:有家长认为学钢琴不需要学乐理,不考乐理。理由简单,有的钢琴考级主办方允许不通过同级别乐理考试,就能考弹奏。孩子以后又不走专业这条路没有必要学乐理。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定位,也同意。但这样的结果如何呢?一个钢琴级别10级的琴童,居然乐理不清楚,他能弹出什么呢?更不用说能弹奏不同风格的作品了。没有音乐素养的10级水平,只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有的琴谱拿来居然无法弹奏。
再如:有的家长急功近利。把通过钢琴弹奏考级作为孩儿钢琴水平的标志,也把通过考级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方法。只要能通过考级,哪管真正学到什么,为迎合消费者的要求,教师投其所好,拔苗助长,一年中就教几个考级曲目。不少琴童居然就这样通过考级(社会上这样的琴童不在少数)。殊不知,学琴的路就此走歪了,这样的证书有什么含金量可言?不就是有考过10级弹奏级的琴童,家长居然找我给孩子从4级再重新学起,并要把相应的乐理补上。
以前学艺,都有拜师学艺的共识。师傅接纳徒弟,把自己的技艺,吃饭本领教授给徒弟,是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之举,因此徒弟要叩拜师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荡然无存。教师无法主导教学的互动,因为市场价值规律是客户需求永远是主导。教师没了师傅的“范”,别说终身为父,是人家出钱雇请的服务者。教师要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偏好,否则消费者马上解雇你。因钢琴老师无法理直气壮的坚持教学原则,取悦了家长,害了孩子。
再看家长这方:
现在大部分家长没有拜师学艺的概念。因此对老师的信任始终是处于“待观察”状态,且看这些实例:
对老师选定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家长要寻找其他琴童家长的“佐证”,一旦“人家老师不是这样”便心存怀疑。不直接询问老师,与老师沟通,“佐证”多了,与老师就“再见了”。殊不知,人家老师是根据人家孩子的特点、问题确定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风格也有所不同,有的还有门户之见。作为家长虽不具备专业能力辨别,但能观察,体验到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教学过程是否耐心?还可以通过沟通能了解老师教学的原则,偏好。通过沟通还能了解为什么老师这么安排教学方法。直接沟通,疑问可以打消。这是教学双方的健康互动。不少家长却选择不沟通,另找旁证,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是对老师的不信任,猜忌了老师,危害了自己。家长调换老师多半是不信任,又不直接沟通造成的。
学生和家长到教师家上课,教师提出要知道对方的家庭住址,家长不愿意给。双方相处没了对等原则。
还有教师希望了解家长的职业,无非想知道家长是否能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学琴,也会受阻。如,有位老师问一个四年级年龄的学生,“你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回答“不知道”。教师受伤吧?
有家长要换教师,找到我,理由:钢琴老师一个曲子要学生学几周才能通过,估计老师故意拖延时间,我们岂不多支付学费。其实老师没有必要用小儿科的方法
拖延时间以多挣钱。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啊。
教学双方在拜师学艺,与消费者是上帝的定位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多一份信任,多一份沟通,和谐的教学关系,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形成,琴童因此受益。
琴童和家长与钢琴教师双方是什么关系呢?消费者与服务商;师徒?我看,现状是消费者与服务商的关系。当主导教学的服务方遇到是“上帝”的消费者,似乎双方都不太容易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角色。
先看教师这方:
教学中本该教师对家长的不切实际要求,甚至错误的决定,需要解释并拒绝的,却妥协,违心“遵从”。教学的规律,原则在消费者面前统统不复存在。
比如:有家长认为学钢琴不需要学乐理,不考乐理。理由简单,有的钢琴考级主办方允许不通过同级别乐理考试,就能考弹奏。孩子以后又不走专业这条路没有必要学乐理。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定位,也同意。但这样的结果如何呢?一个钢琴级别10级的琴童,居然乐理不清楚,他能弹出什么呢?更不用说能弹奏不同风格的作品了。没有音乐素养的10级水平,只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有的琴谱拿来居然无法弹奏。
再如:有的家长急功近利。把通过钢琴弹奏考级作为孩儿钢琴水平的标志,也把通过考级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方法。只要能通过考级,哪管真正学到什么,为迎合消费者的要求,教师投其所好,拔苗助长,一年中就教几个考级曲目。不少琴童居然就这样通过考级(社会上这样的琴童不在少数)。殊不知,学琴的路就此走歪了,这样的证书有什么含金量可言?不就是有考过10级弹奏级的琴童,家长居然找我给孩子从4级再重新学起,并要把相应的乐理补上。
以前学艺,都有拜师学艺的共识。师傅接纳徒弟,把自己的技艺,吃饭本领教授给徒弟,是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之举,因此徒弟要叩拜师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荡然无存。教师无法主导教学的互动,因为市场价值规律是客户需求永远是主导。教师没了师傅的“范”,别说终身为父,是人家出钱雇请的服务者。教师要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偏好,否则消费者马上解雇你。因钢琴老师无法理直气壮的坚持教学原则,取悦了家长,害了孩子。
再看家长这方:
现在大部分家长没有拜师学艺的概念。因此对老师的信任始终是处于“待观察”状态,且看这些实例:
对老师选定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家长要寻找其他琴童家长的“佐证”,一旦“人家老师不是这样”便心存怀疑。不直接询问老师,与老师沟通,“佐证”多了,与老师就“再见了”。殊不知,人家老师是根据人家孩子的特点、问题确定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风格也有所不同,有的还有门户之见。作为家长虽不具备专业能力辨别,但能观察,体验到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教学过程是否耐心?还可以通过沟通能了解老师教学的原则,偏好。通过沟通还能了解为什么老师这么安排教学方法。直接沟通,疑问可以打消。这是教学双方的健康互动。不少家长却选择不沟通,另找旁证,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是对老师的不信任,猜忌了老师,危害了自己。家长调换老师多半是不信任,又不直接沟通造成的。
学生和家长到教师家上课,教师提出要知道对方的家庭住址,家长不愿意给。双方相处没了对等原则。
还有教师希望了解家长的职业,无非想知道家长是否能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学琴,也会受阻。如,有位老师问一个四年级年龄的学生,“你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回答“不知道”。教师受伤吧?
有家长要换教师,找到我,理由:钢琴老师一个曲子要学生学几周才能通过,估计老师故意拖延时间,我们岂不多支付学费。其实老师没有必要用小儿科的方法
拖延时间以多挣钱。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啊。
教学双方在拜师学艺,与消费者是上帝的定位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多一份信任,多一份沟通,和谐的教学关系,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形成,琴童因此受益。
目前评论:0 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