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坊间也称他为当前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第一人,是公认的积极于音乐普及工作的中国音乐普及第一人。
乐器不是万能教育机
误区之一我觉得学琴可以提高修养,开发智力,磨炼毅力,没有一项学习活动可以如此一举多得。虽然,学琴会很辛苦,但只要让孩子坚持学下去,总有好处的。
开发智力是人们关于学琴效果谈得最多,也是最诱人的一个因素。它的依据是:人们平时不用左手,因此不能刺激负责形象思维的右脑的发展,而练琴双手都要运动,所以有助于大脑平衡发展,开发智力。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关于练乐器比其它活动更有助于智力开发的严谨的科学证明。智力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许多活动都可以训练大脑的思维。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每天一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弹琴,不是大脑在活动,而是肌肉的运动。况且,如果是完全被动的迫于压力而练琴,只能对智力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关于培养毅力,我也有不同看法。我们不能想像让一个成年人在一项自己毫无兴趣,也不理解其意义何在,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面前有顽强的毅力,更何况孩子。并不是做难做的事情就会培养人的毅力,将学琴当作一种苦行来培养孩子的毅力,不仅出发点是错误的,而且会在教与学的许多环节上导致决策性错误,进而全面破坏学琴的状态。
天赋和努力在学音乐中缺一不可
误区之二我的孩子刚学琴时,热情很高。时间长了就没兴趣了。我想,学琴就必须下功夫,别人练一个小时,我的孩子练两个小时。我相信只要勤奋,就一定能成功。
成功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才。这句话是鼓励人们要努力。但是,也有人误解为:天赋并不重要,只要刻苦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我想告诉父母的是,一个人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音乐演奏水平,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有音乐方面的天赋。而且,有研究表明,音乐才能受遗传的影响非常大。
在音乐学院的学生中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每天练四五个小时的琴,而成绩远远不如那些每天练一个小时的学生。这说明,音乐的天赋制约着音乐成就所可能达到的程度,努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那些苦练成才的人,首先是因为具备了音乐的天赋。不顾个人能力状况,一味强调努力、高压和刻苦,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成绩,反而会给孩子的全面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我曾经做过调查,所有北京星海钢琴比赛获得三等以上奖项的孩子,在班级学习成绩均排前10名以内,并且认为学琴与学校功课冲突不大;而很多演奏水平不高或较差的孩子往往功课并不突出,还认为练琴与学校功课在时间安排上冲突很大。这就是音乐的天赋决定的。那些有能力的孩子并不需要特别的努力,或用少得多的努力,就可以达到能力差的孩子难以达到的水平。
因此,作为父母要对自己的孩子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希望孩子搞演奏专业,那么就一定要非常慎重。如果孩子不能比较轻松地以每半年高质量通过一级考级的话,那么一定要找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判断孩子的音乐才能状况。
如果只是将弹琴作为业余爱好,父母也有必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情况,确立适度的学琴状态。要使学琴继续下去,又不影响全面发展;既让孩子觉得学琴是一项严肃的学习活动,又让孩子在这一活动中获得快乐。如果学琴已经与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严重冲突,甚至是在非常痛苦的状态下学琴,那么就要考虑学琴是否已经开始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晌。这时需要及时地调整学琴的作业安排,不要一味地追求进度,而应在孩子能力胜任的情况下广泛涉猎音乐作品。我们要认清一个重要的事实:学琴并不一定要越学越深,演奏技术并不总是不断地提高,而是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停止下来。因此孩子学琴到了一定程度后不应是向高难度发展,而是在当前孩子技术能够驾驭的范围内,涉猎更多的音乐作品,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
不一定非要考级
误区之三我的孩子练琴已经两年了,也不知他弹得到底如何。听说考级是个好办法,所以最近专门找了了解考级的老师来给孩子上课。想不到,孩子觉得那些曲子没意思,不愿意弹。我们只好软硬兼施强迫他练习。
参加考级是一种教师与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外来学琴动力。实践证明参加考级成为孩子学琴的一个转折点。考级通过后使他们获得了新的学琴动力,使他们设立了学琴的阶段性目标。父母为学琴设立的远大目标对于孩子来说是摸糊的,而通过考级就成为孩子具体的可以把握的目标。
但考级毕竟是一种比较重大的检验情境。伴随着考级的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虽然我们同意这样的看法,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但在学琴的问题上,需要仔细分析。在我们的器乐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孩子要求很严,这样做的结果对孩子本来就存在的退缩心理,无疑是雪上加霜。对失败的承受力,不是在多次的失败中培养起来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应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参加考级。
总的来说,考级通过的基本要求是:在自己实际的学习程度下,乐曲的演奏可以达到以下标准:
比较正规的演奏方法,指法顺畅,技术上不太吃力,没有明显的情神与肌肉的紧张感;
基本没有错音、错节奏,音乐完整,没有中断;
音乐表现基本流畅、自然,有一定的强弱变化的对比、起伏,旋律有一定的歌唱性,乐句呼吸比较自然;速度适宜,节奏稳定;音准较好。
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那么通不过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与国外,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考级标准相比,我国目前的考级标准还是比较高的。另外即便可以达到以上要求,也不见得一定要参加考级。参加考级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学琴的积极性与自然而稳固的技术与乐感发展。我们建议父母应该在孩子比较有把握的时候再参加考级。那些平时经常对学琴有失败感、感到学琴很痛苦的孩子不适于参加考级。
理解孩子弹琴中的错误
误区之四我的孩子每次到钢琴老师那儿上课,都要被老师指出几个错音,而且经常是一个错音指出多次,孩子还是一错再错。我认为这分明是他弹琴不用心。
其实父母应该相信,没有哪个孩子是愿意让人生气,而不愿意改正自已的错误的。当一个错误经常出现时,父母应该耐心,不要总责备孩子不用心、不注意。有时可能是孩子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以错音为例,很可能在弹这个音的同时,或之前,有一些特别需要注意和控制的地方,比如左手的大跳、一个复杂的和弦等等。而在这一瞬间孩子根本就腾不出脑子来注意改正这个错音,等到该弹这个音时,改正错误已经来不及了。这是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注意的有限性与大脑信息加工的有限性决定的。父母无论多么着急、怒骂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根本就不是孩子不用心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当孩子弹到这个音前面的一个比较简单的乐曲片段时,提前告诉孩子注意前面的那个音不要错。从心理活动的分析来看,其道理在于,这时孩子的大脑能够腾出精力来,把那个正确的音先“读到”大脑的工作记忆中,这样到该弹那个音时,就不会出现错误了。这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它说明,孩子在学琴过程中有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的复杂性还没有被大家充分认识到。
随便弹弹,感受琴弦带来的快乐
误区之五孩子的钢琴教师说,不能随便弹教师布置的作业之外的东西,否则不规范,会养成坏习惯的。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建议让孩子“随便弹”、“随便拉”。
第一,担心“随便弹”会导致出毛病的顾虑是完全不必要的。学琴中的技术动作的毛病是长期不规范的操作导致的,如果孩子有一个能够指导他正规技术要领的老师,那么孩子的演奏就经常地在技术规范的指导下进行,这种指导会自然地体现在所有演奏活动中。父母可能要说,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中,孩子尚且不能按教师的要求练习,更何况自己随便弹奏的东西。其实孩子在随便弹奏时出现的技术问题,并不比弹琴教师布置的作业中更多,因为技术动作的稳定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并非短期就能达到。只要孩子始终有正确的技术指导,那么就不会有由于弹奏作业之外的乐曲而出现毛病。这是有实践证明的。对于业余学琴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技术的正确,而是活动的丰富,进而是对身心发展的良好影响。
第二,“随便弹”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这里用“随便弹”来泛指孩子自己演奏一切非教师布置的音乐,比如孩子自己找的乐曲,自己听到的旋律,为他人唱歌伴奏等等。这些纯粹娱乐性的活动,使得孩子觉得学琴活动真正地进入到了他的生活之中,为自己的生活增色添彩。这会比父母设立的任何远大目标都更能激发孩子学琴的兴趣。
目前评论:0 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