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这首作品表现了在某个非常正式的场合,一位绅士邀请一位小姐跳舞,在几次的谢绝与再邀请后,年轻美貌的小姐还是答应了绅士恳挚的邀请。于是,整个盛大的舞会场面也由此拉开。
这首乐曲是一个倍复三部曲式结构,并且具有一定的回旋性。
乐曲的开头是一个大提琴奏出的引子。在低声区缓缓而来,逐渐升高。一个英俊的绅士,在一进大厅,就被远处一位身着白色裙子的女子所吸引,他无法控制自己不去看她,他的心砰砰直跳,可是他还是保持着绅士的冷静和仪表,慢慢走向她。:“对不起……请问您能与我跳个舞吗?”这是他发起的第一轮攻势。“哦,不,谢谢。”单簧管在高声区轻柔的作了回答,小姐似乎是意料之中的拒绝了他。“上帝,她的声音跟她的容貌一样让人着迷……”绅士决心一定要邀请成功。在几个回合后,小姐终于答应了绅士的请求。挽着他步入场中。
舞会正式开始,乐曲进入第一个部分。第一部分共59小节,是一个复三部的结构。图示为ABA’,A可以看作是第一个圆舞曲,由全体乐队演出气氛热烈、欢快,在一组组逐渐爬升的旋律中你都会感觉到自己不由自主地旋转起来。这一部分是一个无再现的单二结构。分为ab上下两句。a主题热烈奔放,而b主题显得非常的典雅,上句8小节,下句16小节各自反复一次,此段落最后在D大调上收拢结束。接着60小节开始,是B结构,该部分以音节化的旋律为主。这是一个有再现的单二结构,也是上下两句,上句12小节,下句15小节,字母表示为cd。c主题轻盈,流畅,长笛和短笛奏出流水般的旋律,仿佛鸟儿在枝头的歌唱,又仿佛是舞会中姑娘们快乐的银铃般的笑声。d乐句形式一样,也是音阶型,由低处向高处走,力度在ff,显得很雄壮,也许这是绅士们的齐舞,刚毅威严,80小节开始再现了c主题。次乐段同样在D大调的主功能收拢终止。第88小节是首部的再现,共8小节,是个被缩减了的单乐段。它只是再现了a的一个乐句。首部到此结束。
96小节进入第一个中部乐段——C部分,这是个单三结构,单一主题展开字母表示efe。调性没有变化,仍在主调D大调上。三部分分别有32,40和32小节。e主题在比较弱的力度上开始。舞蹈在这个时候变换了舞姿音乐不再象a主题那样热烈,弦乐组和木管组交替的打着三拍子,旋律就是又弦乐组奏出的单音所组成,音乐显得非常天真烂漫,舞蹈在小幅度的跳跃与互相变换位置中变的惬意,舒缓。中段f虽然加入了铜管,但是力度在更弱的pp上,168小节回到e主题,在结尾部分,力度经历了一次“上下坡”pp-ff-p。
这一段落的音乐显得十分有童趣,让人一下子从金碧辉煌的舞会大厅一下子飞到了乡间的草地上,看那里的一群孩子快乐的舞蹈。
200小节是中部的第二个段落,也是个单三结构,主题素材来自a,调性转至f小调。字母表示fgf。f主题进入采用乐队全奏,力度在ff上,铜管在这里显得非常惹眼,号角声能听的非常清楚,也许这一段是整个舞蹈中最好看,也是难度最大的,所有的人看上去都有些紧张,谁都不敢怠慢这将来的高难度动作,f看上去象是高难度动作前的准备似的。果真,短短的8小节之后,它来了,g主题显得气氛尤为热烈,音乐转到了降D大调上。弦乐快速的音阶上行加上定音鼓在这里不断的烘托使舞蹈变的异常的热烈和精彩。舞蹈者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高难度动作。一个,两个,三个……舞蹈者显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热烈。……216小节再一次完全再现了f。
第224小节开始是一个长达32小节的展开,调性在A大调上,之后是在降D大调上的40小节连接(257-300),中部到此结束,音乐开始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开场舞中,开始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同样是个复三部曲式结构,ABA。A同蜷曲开头没有变化,完全再现,是个无再现的单二结构。中段B有缩减,只剩了c主题,并较第一部分中的c扩充了一倍。在B和最后的A之间,加入了24小节的连接,然后才进入再现。最后的A部分由原来的8小节扩充到了27小节。这是最后的舞蹈,乐队全奏,力度始终保持在ff上,美丽的舞蹈在辉煌的气氛中结束。
最后是10小节的尾声。仿佛这是整个故事的结局。舞会结束后,那位绅士非常有风度地向小姐表示感谢和致敬……
整体结构大致为ABA CD ABA coda
三部性特点表现在:
1、301小节的A完全再现。
2、作为圆舞曲,三部曲式是典型的
3、曲中大量运用反复记号,使局部较为独立。
回旋曲的因素:
1、A出现了四次
2、第2和第3个A前都有连接部
《邀舞》预示了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特点:各圆舞曲不再现,只在尾声部相呼应。肖邦、李斯特包括格林卡的幻想曲都继承了这种特点。
另一个著名的版本:Weingartner(1863-1942)曾在原调降D大调上改编过。他的版本是对韦伯所作钢琴曲的非严格改编。最大的特点是在结尾处,运用复调手法表现舞者在结束后聚集到一起的场面。
Aufforderung zum Tanze, Op.65 (Weber, Carl Maria von)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65 (Weber, Carl Maria von)。
横内爱弓 演奏
《邀舞》是韦伯的重要作品之一,作于1819年,原作为钢琴曲,是韦伯送于妻子的生
《邀舞》是韦伯的重要作品之一,作于1819年,原作为钢琴曲,是韦伯送于妻子的生日礼物。作品清新而富有表现力,是倍受欢迎的一首曲子。作品诞生后,许多作曲家都曾将它改变为管弦乐曲或者芭蕾舞剧,但以1831年柏辽兹改编的最为出色和成功。柏辽兹将乐曲从原来的降D大调改为D大调,据说是为了管弦乐队的演奏方便。这首作品表现了在某个非常正式的场合,一位绅士邀请一位小姐跳舞,在几次的谢绝与再邀请后,年轻美貌的小姐还是答应了绅士恳挚的邀请。于是,整个盛大的舞会场面也由此拉开。
这首乐曲是一个倍复三部曲式结构,并且具有一定的回旋性。
乐曲的开头是一个大提琴奏出的引子。在低声区缓缓而来,逐渐升高。一个英俊的绅士,在一进大厅,就被远处一位身着白色裙子的女子所吸引,他无法控制自己不去看她,他的心砰砰直跳,可是他还是保持着绅士的冷静和仪表,慢慢走向她。:“对不起……请问您能与我跳个舞吗?”这是他发起的第一轮攻势。“哦,不,谢谢。”单簧管在高声区轻柔的作了回答,小姐似乎是意料之中的拒绝了他。“上帝,她的声音跟她的容貌一样让人着迷……”绅士决心一定要邀请成功。在几个回合后,小姐终于答应了绅士的请求。挽着他步入场中。
舞会正式开始,乐曲进入第一个部分。第一部分共59小节,是一个复三部的结构。图示为ABA’,A可以看作是第一个圆舞曲,由全体乐队演出气氛热烈、欢快,在一组组逐渐爬升的旋律中你都会感觉到自己不由自主地旋转起来。这一部分是一个无再现的单二结构。分为ab上下两句。a主题热烈奔放,而b主题显得非常的典雅,上句8小节,下句16小节各自反复一次,此段落最后在D大调上收拢结束。接着60小节开始,是B结构,该部分以音节化的旋律为主。这是一个有再现的单二结构,也是上下两句,上句12小节,下句15小节,字母表示为cd。c主题轻盈,流畅,长笛和短笛奏出流水般的旋律,仿佛鸟儿在枝头的歌唱,又仿佛是舞会中姑娘们快乐的银铃般的笑声。d乐句形式一样,也是音阶型,由低处向高处走,力度在ff,显得很雄壮,也许这是绅士们的齐舞,刚毅威严,80小节开始再现了c主题。次乐段同样在D大调的主功能收拢终止。第88小节是首部的再现,共8小节,是个被缩减了的单乐段。它只是再现了a的一个乐句。首部到此结束。
96小节进入第一个中部乐段——C部分,这是个单三结构,单一主题展开字母表示efe。调性没有变化,仍在主调D大调上。三部分分别有32,40和32小节。e主题在比较弱的力度上开始。舞蹈在这个时候变换了舞姿音乐不再象a主题那样热烈,弦乐组和木管组交替的打着三拍子,旋律就是又弦乐组奏出的单音所组成,音乐显得非常天真烂漫,舞蹈在小幅度的跳跃与互相变换位置中变的惬意,舒缓。中段f虽然加入了铜管,但是力度在更弱的pp上,168小节回到e主题,在结尾部分,力度经历了一次“上下坡”pp-ff-p。
这一段落的音乐显得十分有童趣,让人一下子从金碧辉煌的舞会大厅一下子飞到了乡间的草地上,看那里的一群孩子快乐的舞蹈。
200小节是中部的第二个段落,也是个单三结构,主题素材来自a,调性转至f小调。字母表示fgf。f主题进入采用乐队全奏,力度在ff上,铜管在这里显得非常惹眼,号角声能听的非常清楚,也许这一段是整个舞蹈中最好看,也是难度最大的,所有的人看上去都有些紧张,谁都不敢怠慢这将来的高难度动作,f看上去象是高难度动作前的准备似的。果真,短短的8小节之后,它来了,g主题显得气氛尤为热烈,音乐转到了降D大调上。弦乐快速的音阶上行加上定音鼓在这里不断的烘托使舞蹈变的异常的热烈和精彩。舞蹈者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高难度动作。一个,两个,三个……舞蹈者显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热烈。……216小节再一次完全再现了f。
第224小节开始是一个长达32小节的展开,调性在A大调上,之后是在降D大调上的40小节连接(257-300),中部到此结束,音乐开始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开场舞中,开始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同样是个复三部曲式结构,ABA。A同蜷曲开头没有变化,完全再现,是个无再现的单二结构。中段B有缩减,只剩了c主题,并较第一部分中的c扩充了一倍。在B和最后的A之间,加入了24小节的连接,然后才进入再现。最后的A部分由原来的8小节扩充到了27小节。这是最后的舞蹈,乐队全奏,力度始终保持在ff上,美丽的舞蹈在辉煌的气氛中结束。
最后是10小节的尾声。仿佛这是整个故事的结局。舞会结束后,那位绅士非常有风度地向小姐表示感谢和致敬……
整体结构大致为ABA CD ABA coda
三部性特点表现在:
1、301小节的A完全再现。
2、作为圆舞曲,三部曲式是典型的
3、曲中大量运用反复记号,使局部较为独立。
回旋曲的因素:
1、A出现了四次
2、第2和第3个A前都有连接部
《邀舞》预示了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特点:各圆舞曲不再现,只在尾声部相呼应。肖邦、李斯特包括格林卡的幻想曲都继承了这种特点。
另一个著名的版本:Weingartner(1863-1942)曾在原调降D大调上改编过。他的版本是对韦伯所作钢琴曲的非严格改编。最大的特点是在结尾处,运用复调手法表现舞者在结束后聚集到一起的场面。
Aufforderung zum Tanze, Op.65 (Weber, Carl Maria von)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65 (Weber, Carl Maria von)。
横内爱弓 演奏
目前评论:0 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