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钢琴经典名曲100首---舒曼 幻想曲 飞翔 Op12 No2 (023 )

摘要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舒曼 幻想曲.png
 舒曼的《幻想曲集》Op.12是舒曼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不仅是他钢琴音乐创作中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也是整个德奥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瑰宝。

    舒曼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所倡导的标题音乐给后世的音乐创作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是他创作中最独具特色、最具幻想性、最富有灵感的神来之笔。每首小品的标题和文学紧密相关,充满诗意。
 
舒曼的创作中从作品1号到作品23号全都是为钢琴而作,这些作品里面有舒曼最伟大的音乐创作,比如被誉为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里程碑的代表作C大调《幻想曲》作品17号,3首钢琴奏鸣曲,著名的《狂欢节》作品9号,《童年情景》作品15号,《大卫同盟舞曲》作品6号,以及本文即将重点论述的《幻想曲集》作品12号。 

舒曼的钢琴音乐创作还有一个典型特征是他特有的浪漫自由的多声部复调织体性的写法,其中新颖的和声,如蝴蝶般轻盈的织体,深情的二重唱,行云流水般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旋律,变幻的精巧乐思都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舒曼的幻想曲集OP.12作于1837年,题献给苏格兰的年轻女钢琴家安娜•罗贝娜•莱德拉夫小姐。曲集由8首小曲组成,相互独立又一气呵成,分为二册,各4首。每首曲子的标题依次是《傍晚》、《冲动》又称“飞翔”、《为什么》、《奇想》、《夜》、《寓言》、《奇妙的梦境》、《最后的歌》。整个套曲以f小调为核心,全曲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克拉拉的爱。

    第2首《冲动》又称“飞翔”,6/8拍的回旋曲式,结构为:AB AC ABA。与前一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首曲子充满激情,调性使用的这个套曲的主要调式——f小调,舒曼指示“Sehr Rasch”,要演奏得非常热情。


1-16小节为A段,强有力的断奏和加sf的小连线交替出现,赋予这个主题强有力的节奏感。双手演奏和弦时,手腕和手指必须要有坚强的支撑,在sf的语气点上,加踏板强调。尽管速度很快,但旋律必须交待清楚。

17-40小节为B段,它第一次出现在降D大调上,第二次出现在123-146小节,为降A大调。如蝴蝶般穿插在右手十六分音符之间的旋律音型是舒曼典型的创作风格。在这段音乐中,左手的上方声部和右手的高声部构成了一个平行六度的二重唱段落,旋律以级进上行的半音阶为主,就像是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对唱,和声变化极其丰富,织体写法异常的轻盈,速度上的伸缩和节奏重音的变幻非常巧妙。演奏时要注意右手手腕的转动,这样才不至于使手指变得僵硬,在中低音区时尽量避免使用踏板,以保证织体和旋律的清晰度。

从52-113小节为C段,舒曼将调性转至降B大调,与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作曲家在这段中运用了四声部的复调织体手法,使得这段的和声及旋律变得异常复杂。演奏时始终非常强调右手外声部主旋律,一定要让听众清晰地听到。连奏、断奏以及分句的细微变化也务必要交待清楚。踏板的使用更要相当的谨慎,由于是在低音区,旋律上行时也应尽量避免。93至113小节为再现前的过渡段落,在右手的长句中要做一个很大的渐强。再现部分114小节至结束,由于前文已经提到,这里就不再重复。

Fantasiestücke, Op.12 (Schumann, Robert) No2 Aufschwung。

《幻想曲集》Op.12 一共8首,而“飞翔”为其中第2首。

Caroline Clipsham 演奏


目前评论: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