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临睡前,刷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分享的这部《钢琴梦》,纪录片90多分钟。十多年前的一部纪录片,一部关于梦想的电影,一个“望子成龙”的故事。
纪录片的主角吕昊城(原名:吕楠)出生于1983年,1993年夏,吕楠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钢琴系。不久,他母亲辞去工作,陪伴儿子来到北京读书,母子俩在中央音乐学院东门外附近租了一间15平方米的平房。
1993年11月,在第五届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中,吕楠获得了第二名,第一名是郎朗。但顽皮的吕楠因为违反校规与同学一起受到了学校处分,由公费生转为自费生。每年光学费就要3万元,3万元,这在九几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这使得原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艰难。让孩子辍学已不可能,吕楠父母只能咬牙撑住。
1998年春,母亲带着吕楠搬到一所小学的库房里租了间6平方米的房子,月租150元,连电视都卖了,只留下一台钢琴。母亲睡上铺,吕楠睡下铺。而父亲为了给儿子挣学费,在厂里做起了销售员,每天早出晚归劳累奔波。
1998年7月的一天,吕楠的母亲再次因心脏病发作昏倒在路旁。做手术前,她以为这次就要离开人世,便特意写了一封题为《远行》的家书,嘱咐儿子好好成才:“你在妈妈身边,永远都是个孩子,因为你是妈妈的唯一。可妈妈如今躺在病床上,仍然为你牵挂不已……”看到这里,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者,有几个人不为其感动?
故事的结局吕楠去了德国留学,光明美好温暖的结局。
因为好奇,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吕楠的资料,这一搜索,却让我大吃一惊。
相关资料见豆瓣: 《钢琴梦》男主人公现状
看完资料,整个人都不好了:出国以后,吕楠因为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差等,无法融入国外学校的生活,并且用父母的的血汗钱挥霍,一年后不得不回国,回国后工作、生活弄得一团乱麻,两次涉嫌盗窃,2010吕楠父亲劳累成疾去世,吕楠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将家里的贵重物品进行变卖,甚至卖掉了家里的钢琴,还将其爸爸留给妈妈的最后一条白金手链也给卖掉了.......
看完这些资料,我竟辗转难眠,起来码几行字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个《钢琴梦》是孩子的梦吗?
吕楠从四岁学琴,父母当时觉得孩子有音乐天赋让孩子学的钢琴:觉得孩子听到不同的音乐有反应:快乐的有快乐的表情,惊恐的音乐会吓得躲起来,孩子乐感好……。因为这些,父母就下决心用东拼西凑的钱给孩子买了钢琴,然后就决定孩子的今后要走钢琴这条路。此后,不再让孩子上幼儿园了,每天四小时,节假日七到八小时的练习时间……当然,吕楠的父母也爱好文艺,他们觉得自己因为时代的原因耽搁了,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想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在我看来,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太残酷了。一个几岁的孩子,父母就替他们规划人生的路,并要孩子的一定要按自己规划的路去走,佩服父母的这种勇气,但这是何等的残酷!!!孩子的人生有无限种可能,为什么小小年纪让他们局限于一条路?
为人父母,给了孩子的生命,但绝对给不了孩子的人生。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的人生路只有孩子自己一步一步去走。
………。
母亲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一切,值得吗?
片中吕楠的母亲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一切,陪读陪练,时间跨度达十几年,甚至为了照顾孩子,推迟心脏手术的时间……实在让人感叹母爱的伟大。专职陪护孩子,母亲的出发点确实令人叹服,但是,孩子成长需要的独立性、自主性、责任性,所以,母亲辞职回家专门陪护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想法往往只能是一厢情愿。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不随你心愿,专职陪护孩子,往往让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你给做了,让孩子独立思考的问题你给考虑了,这样,孩子的独立性就相当缺乏,不仅如此,孩子还有可能反感母亲管得太宽而产生逆反心理,这个时候问题就严重了。从相关资料中看到吕楠出国后因为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差,最后在国外自暴自弃,实在是令人惋惜。
每一个人生其实都应该有自己的精彩,然而,如果为了孩子,母亲放弃自己人生的精彩,当然,不能说专职培养孩子的人生不精彩,但完全为了陪护孩子,希望孩子这一代能够有精彩的未来,这令人感到心寒,孩子是一代,自己是一代,为什么要牺牲自己这一代来成全孩子这一代的精彩呢?
因为我自己的孩子学钢琴,才有机会看到这个纪录片,做为只陪孩子练琴两年的“奶爸”,可能无法理解吕楠的父母的做法。吕楠出生于1983年,至今才三十几岁,正处在人生华年,或许,经历这人生中的种种磨练,会成长会成熟会成功。 从百度百科的相关资料也能看到,他正一步步的走向成功。
祝福吕楠!
回复 2017-07-21 01:51 沙发
这种文章一定要顶,费心
回复 2017-10-17 11:01 板凳
文章不错非常喜欢啊